桓大司马讲三国2:问答

补充“谶纬神学”那期讨论的相关提问
 

但是这种混乱未必是坏事,因为汉朝的谶纬儒学和今文经学,理论建设水平其实是很低的,然后当它破产以后玄学产生,玄学在哲学上的高度,应该说是远高于汉代经学。然后之后比玄学更加厉害的,在思辩上更加广博的佛教传入以后,中国哲学的理论水平就更高了,然后就直接促成了隋唐文化的繁荣,所以说,这个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乱未必是坏事,他大大的提升了中国文明的品味。
 

其实到了汉末,很多仕人是以推翻汉朝为目的。比如说荀彧的六叔荀爽,这些人他通过注解经文,号召大家造反,推翻汉朝。汉朝到东汉末年是完全失去人心的,但是之后造成的社会大乱,确实又死了很多人,所以有的人他就会去想,那是不是推翻汉朝也不一定好呢,我们当时想的是不是想的太好了呢,那不推翻他是不是也行呢,所以还是有人觉得汉朝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汉朝存在是不是好像也不好啊,也未必好啊,所以最后就倒向了这种玄学,到底存在好还是不存在好,好像想不清楚了,是不是背后有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在主宰啊,所以这个直接引发了魏晋玄学的思考。

 
 

1)问:裴注和寿志具有相同的史料价值么?

大司马答:裴注的这个价值是很好的,非常好的,当然他因为比较后出,所以他总体上你可以说是比三国志稍微差一点儿,但是差的也不远。不论是三国志还是裴注,都不能当作金科玉律,里面记载都要辨析使用。

 

2)问: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不是上古神话吗?

大司马答: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和女娲造人的神话都是比较后面才出现的,在西周的金文里面都没有,甲骨文里面更没有。所以很有可能是后面制造的神话。

 
 

3)问:如何看待道教创立于东汉?

大司马答:道教创立于东汉,其实是因为民间势力兴起的结果,因为早期道教,你可以视为民间巫术大集合,民间巫术利用儒家经学里面的这种话语,和豪族的组织形式产生的大集合,三者缺一不可。在西汉民间,巫术是组织不起来的,因为政府太凶了,西汉政府在民间杀人,几千,几百,几万地杀,杀豪族,根本就没法整合。但是到了东汉朝廷的控制力削弱以后,因为豪族壮大,朝廷的控制力削弱以后,各地的民间宗教、巫术能够整合了,所以统一的道教,太平道和天师道产生于东汉。

 
 

4)问: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万教之源是萨满?

大司马答:可以认为萨满是万教之源。

 
 

5)问:魏晋玄学是不是对两汉经学的一种反动呢?还有魏晋时期的儒学的发展是否可以看做在破除谶纬迷信的在发展呢?

大司马答:魏晋玄学不是两汉经学的反动。有这么一条线,就是从今文经学走向更加通达的古文经学。其实在这个时候,走向玄学的这个逻辑就已经产生在古文经学之中了。当今文经学走向古文经学以后,他自然而然的会更加松动的走向玄学。所以他不是反动,而是古文经取代今文经后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你可以说,玄学是破除了谶纬迷信。但是谶纬迷信也有它的好处,就是谶纬迷信,全社会都信的话,很多事情就有共同的规则,但是完全破除以后,虽然说玄学的哲学水平远高于汉代经学。但是它的强制力,它对大家的这种强制力就反而比两汉经学要差很多,在社会黏合剂的作用要小了很多。

 
 

6)问:石棚是不是祖先的墓地?是不是祖灵崇拜?

大司马答:石棚未必是祖先崇拜,你说的是哥贝克力山丘和英格兰巨石阵这种东西是吧,未必是祖先崇拜,它有可能是萨满教中的那个概念,就是利用一个长而高的东西通天,像世界树啊,建木①,可能是模仿这种东西,那种石棚有可能是通天之器,是不是祖灵,我也不敢笃定它就是通天之器。我也不敢笃定它就不是祖灵的,但是看上去更像通天之器而不像祖灵崇拜。

 
 

7)问:始皇烧书烧的主要是各战国的史书,上边各国各自吹虚自己祖先圣功,正统,神迹,统一了,为万世一统,抹掉他们的记忆,放烧了,其他没烧。

大司马答:医药、农事、卜筮之书不烧,其他全烧,有事以吏为师。

 
 

8)问:孙权是不是笃信佛教,上海的龙华寺和静安寺都是他修建的

大司马答:未必信,但是没有干扰佛教发展,甚至推动了

 
 

10)问:曹操是否信道教?

大司马答:有可能,但未必只信道教


伴月小仙 注:

①【建木】(百度百科):

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在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铃等,专家认为,这种神树的原型,有可能就是建木。后“建木”在诗歌中用来泛指高大的树木。

1)传说中木名。生天地之中,高百仞,众神缘之上天。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郭璞 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
《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 爰过, 黄帝 所为。”
《吕氏春秋·有始》:“ 白民 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 都广 ,众帝所自上下。”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建木耸灵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侧。”

2)高树。《后汉书·马融传》:“珍林嘉树,建木丛生。” 李贤 注:“建木,长木也。”

3)圣树崇拜。《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海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有膏菽、膏稻、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处有百兽相群爰。此草也,冬夏不死。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焉。……有九丘,以水绕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
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即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
《淮南子·墬形训》亦曰:“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这些古文献都不约而同提到“都广”和“建木”两个词。那么“都广”在何处?“建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木?明代学者杨慎《山海经补注》说:“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史学家蒙文通先生结论:“若水即后之雅砻江,若水之东即雅砻江之东,在雅砻江上源之东、黄河之南之昆仑,自非岷山莫属。是昆仑为岷山之高峰。……昆仑既为蜀山,亦与蜀王有关。《大传》、《淮南》皆以昆仑为中央,与《禹本纪》、《山海经》说昆仑、都广为中央之义合。……盖都广在成都平原而岷山即矗立成都平原侧也。”对此,著名学者邓少琴亦称,岷山是昆仑之一臂。“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于《禹贡》仅一见之,于殷墟甲文亦未之见”。
“建木”是上古巴蜀先民崇拜的一种圣树,它深深地融入了巴蜀文化之中。古人何以将位于天地中心的圣树称为建木呢?专家考证发现,建木的得名和初民的“建中”之制有关。初民于居处之地必立木杆旗帜以号众,这种木杆旗帜在甲骨文中被称为“中”。
《山海经》等所描述的“都广之野”据说是天地的中心,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由于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在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铃等,专家认为,这种神树的原型,有可能就是建木。

评论
热度(2)

© 伴月小仙 | Powered by LOFTER